嗨有趣

不是因为没有磕头!英国马戞尔尼使团为何无法打动乾隆?_清朝_清廷_诗人_乾隆帝_小说家_大清王朝

时间:2023-10-30 22:01:26   阅读:474

十八世纪末,当时的英国从中国进口了许多消费性的奢侈品,如瓷器、丝绸与家具,也反映出中国的物品是如何风靡了英国的中上阶层。茶叶则是中国对英国最重要的外销产品,因为自十七世纪以来就养成喝茶习惯的英国社会有庞大的茶叶需求,尤其在一七八四年的「折抵法案」让茶叶税率大幅降低后,茶叶进口更是一飞冲天,东印度公司大赚其钱,而他们进货的地方位于今日的广州市。
但英国人此时遇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他们与中国的贸易严重失衡。中国不怎么买英国的产品,英国却为了茶叶、丝绸与瓷器耗尽了储备的白银。英国因此想要为本国的制造业者打开中国市场,让两国的贸易关系变得均衡一些。但这个计划有一个很大的阻碍是所有与中国进行的海运贸易都要通过名为「广州体系」的「一口通商」机制管理,亦即所有的贸易都绕不开广州港的一元化操控。
英国决心遣使到北京争取到更优惠的条件,让两国可以建立以条约为基础的外交关系。英国希望达成的目标包括:松绑广州体系,英商可以在更北的口岸活动;广州各种处置引发的不满可以得到解决;使北京同意英国在北京常设公使团,方便英国跳过粤商直接与清朝皇帝沟通。
一七八七年,英国派出以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议员凯斯克特(Charles Cathcart)为首的使团,但凯斯克特很不幸地死于出航的一七八八年,年仅二十八岁。英国在一七九二年另起炉灶,这一次他们指派的是一名有殖民地执政经验的外交老将马戞尔尼,其服务过的地区包括俄罗斯、格林纳达与印度。
马戞尔尼因为率领这支使团获颁了苏格兰的爵位,经费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买单的这趟出使称得上是一件大工程,光直接参与的成员就有九十五名,分三艘船载运,总员额含水手在内直逼七百人。代表团部分包括马戞尔尼的副手、士丹顿爵士(Sir George Staunton)跟他的儿子小士丹顿、小士丹顿的家教老师、一名外科医师、一名表匠、一名植物学家与一名冶金专家,还有五名乐师。



然而,中国人对于自身国际关系的认知跟英国的理解可以说天差地远。中国自诩是天朝上国,接受上天的委任要统治世界,所以中国与邻国的往来不是平起平坐的互动,而是将邻国一律视为必须纳贡的藩属国,接受邻国派团对皇帝进贡便是这种尊卑关系很重要的展现。
「贡品」在中国的语境中,跟tribute 在西方的脉络下,有着不尽相同的意涵。在西方,tribute近似于税,通常摇摆不定,有高有低。虽然臣子确实经常得上缴赋税给乾隆皇帝,无论是以谷粮还是地租的形式,但这些税并不等同于他们要另外上呈给清廷的贡品,给清廷的贡品价值往往远低于皇帝回馈给他们的御赐礼物。
中国的朝廷还会为来访的使团负担住宿与娱乐活动的费用。理想的贡品应该要是外国的特产,因为这能让清朝与远方的好东西产生关连,进而让皇帝感觉到自己的声威远播。礼物中的食品会在王宫宴会上做成菜肴,而最精美的艺品会放置在某一座王宫中,让皇帝的起居能有礼物常伴身旁。
礼物的交换遵循着既定的仪式规矩,贡品要先经过检阅以确认它们上得了台面。中国皇帝的崇高地位透过两件事物得以建立:他高高在上的龙椅,以及藩属国的特使要向他磕头,行三跪九叩之礼。整个过程像是个热闹的节庆,会有音乐助兴、戏班献艺,吃食更是不在话下。乾隆皇帝的回礼绝不会小气,除了送出丝绸、玉器,还有各种奢华的款待都会让使团享用不尽。这种礼物的交换有助于强化中国的国威,让小国震慑于天朝之厚礼。
这趟外交出使在英国的眼中,基本上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平等交流,但中国却觉得英国是派团来进贡,因此他们确实对于英国愿意千里迢迢,专程来给乾隆皇帝祝寿感到很高兴。英中对彼此相对地位的认知差异,让马戞尔尼的工作窒碍难行,他要完成任务就必须参加中国的仪典,制造谈判的机会,却又不能让英国向中国称臣。
在这趟失败出使的事后描述中,很多人喜欢提到马戞尔尼拒绝向中国皇帝伏首叩头的那一幕。在针对此事再三沟通后,马戞尔尼得以将他的国王乔治三世的书信放在镶有宝石的金盒中呈上,并同时单膝跪地。他曾表示这是他面对自己的君主会有的举措,只少了亲吻国王之手的部分,而这是因为在中国,一般人不能轻易碰触皇上的龙体。
如果说马戞尔尼的认知是他之所以拒绝磕头,是在捍卫两国之间的地位平等,那么这种认知本身就说明了英中两国的观念差异。马戞尔尼的观念是大使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了他的君主,但中国这边完全不是这么想的。对中国而言,派团来送礼就已经是臣服的表现了。想要避免矮人一截,除非一开始就不派出使团。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率团朝贡但又不肯磕头,只是单纯失礼而已。
马戞尔尼固然不情愿,但仍把磕头以外的进贡行为都做尽了。使团在中国停留期间接受清廷全程非常豪华的招待,例如他们提供了极大量的食物。马戞尔尼的财务总管估计这趟出使的经费大部分都被中国吸收了,英国人自己只负担了一小部分,而且这还没计入乾隆皇帝那些厚礼的价值。
在当时西欧的外交圈中,东道国很少会招待来访使团的吃住,而马戞尔尼也曾尝试表达他们自费的意愿,但他很快就默许了乾隆想要表现出自己是天朝上国的各种安排。在使团沿河而上进入北京的途中,马戞尔尼透过通译得知了一件事:由中国提供用来载运他礼物的驳船上,被注明了一个方块字,那个字代表船上的东西是「贡品」。对此马戞尔尼决定不计较。
这趟出使过程中所交换的礼物,也不能自外于双方自始至终的沟通失败与欠缺理解。英国带了大量的礼物要送给皇帝,六百盒的东西足足要三千名挑夫才搬得完。而且礼物的挑选可谓费尽心思,英国人很努力想挑出能让皇帝开心的礼品,使团雇用的中国通译都推荐英国人购买各种自动机械,他们表示这类东西在广州非常抢手。至于在礼物中纳入新颖的天文仪器,部分是源自英国人普遍相信天文学在中国有极高的地位。
当然除了想讨好乾隆皇帝以外,英国在礼物的挑选上还有其他的动机。由于马戞尔尼的目标是要为英国的外销打开中国市场,因此使团的礼物就必须有展示英国制造业是多么发达的潜力。英国产品外销欧洲各地甚至更远的地方,已经取得了愈来愈多的成功,而马戞尔尼此行的目的就是激发中国也产生类似的需求。
基于这个目标,制造业者博尔顿(Matthew Boulton)列出了一长串他推荐的英国产品列表:钮扣、带扣、铁具、烛台、灯具和刀叉。但这份清单并没有被照单全收,因为马戞尔尼不想把国王乔治三世的礼物跟东印度公司想推销的产品混为一谈。
马戞尔尼使团的礼物带有一个更明显的企图,就是要彰显英国在科学与技术上的成就,这些礼物是工业启蒙的具体成果,也是英国自然哲学的展现。马戞尔尼使团中的一位成员丁维迪(James Dinwiddie)就是一名自然哲学的讲师兼科普推广者,他跟瑞士钟表匠普吉皮耶(CharlesPetitpierre)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两人都要在中国人面前示范被当礼物带来的科学仪器要如何使用,如天文模型、燃烧透镜、空气帮浦和反射式望远镜等。
这些科学礼物中最吸睛的一样,莫过于一具玻璃匣中的天象仪,它可以让观察者看到行星的运动。该仪器内部有三个时钟,分别显示一天当中的时间、一个月内的时间,还有从创世纪到世界末日之间的时间,末日被标在一八三六年。这个奇特的仪器,是符腾堡一名牧师兼钟表匠哈恩(Philipp Matthäus Hahn)的作品,其天象仪制造师的生涯因一七六九年受公爵委托而取得成功。
被马戞尔尼使团带上的「世界机器」是他最大的一个作品,一七九二年在丁维迪的推荐下,于伦敦被东印度公司先以六百镑购入,然后该公司又付了六百五十镑给时尚的伦敦钟表商维尔雅米(Vulliamy),维尔雅米把它好好地装饰了一番,包括为其加上了一个个镀金青铜菠萝。
于是原本要展示英国启蒙科学成就的礼物群,找了一个根本不来自英国的产品来挂头牌:「世界机器」是德国货,且其灵感不只是来自科学概念,也同时受到了创世与末日等宗教观念的启发。装饰这东西所花的钱比买它的钱多,代表使团挑选礼物最核心的想法,还是想让中国皇帝看了开心。
马戞尔尼使团一抵达中国,中国官员就向他们索要礼物的完整明细。中国的规矩是清单上无需详细介绍礼物,但必须标明每份礼品的单价。然而马戞尔尼不但拖了半天才把明细交出去,而且内容还没有符合中国人的期待,因为上头都在长篇大论介绍礼物的意义。清宫中的欧洲传教士翻译了这份清单,但里面比较技术性与恭维的话都被删去了大半。
然而即便是修减过的版本,乾隆帝还是在看过之后觉得这份清单反映了英国人爱自吹自擂的性格。在中国人眼里,英国人都过度夸大了搜集礼物需要的时间与精力,如天象仪便是一例,也难怪乾隆帝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乾隆皇帝不是在北京接待马戞尔尼,而是在热河这个长城以北的避暑行宫,因此马戞尔尼带上了比较好携带的礼物,至于包括天象仪在内的其他东西则留在北京,供皇帝回京之后慢慢欣赏。在游览热河夏宫的过程中,马戞尔尼一行人受邀参观了乾隆皇帝完整的欧洲产品收藏,他这才惊觉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并没有原先以为的那么令人惊艳。
马戞尔尼写到那些楼阁中藏有「各式各样欧洲的玩具与装置,像是地球仪、太阳仪、钟表与音乐自动机器,其做工之精细与数量之丰沛,让我们的礼品相形见绌」。就连德国人做的天象仪,宫中也有中国自产且功能相近的物品可以与之匹敌。
英国人在见识了乾隆皇帝的收藏之后,重新思考了计划,决定有些对中国人而言不那么有价值的科学仪器就不拿出来献丑了。它们有些由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变卖掉,至于一座蒸汽引擎模型跟一些化学实验组则被丁维迪拿走,成为他日后在印度担任科学推广者的道具。英国想透过外交使团展现自身经过启蒙精神洗礼后的科学与技术成就,最终却落得一场空。
一个常见的结论是马戞尔尼使团的礼物让收礼的中国失望了。乾隆皇帝在使团拜访尾声所发布的圣旨中除了否决英方提出的要求外,也不留情面地表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意思就是中国从来不缺那些小聪明的玩意儿,更不需要贵国的制造业产品。虽然皇上昭告天下的评语有点看不起人,因为马戞尔尼介绍礼物的方式在中国人看来太过夸大,但实际上那些礼物还是挺受欢迎的。
那些没有被带到热河的礼物被安置在北京城郊的圆明园,供皇帝从热河回京后检视。乾隆拒绝收下包含两台暗箱(照相机的前身)在内的几样东西,因为他说那只是给小孩玩的,但此举根据中国人的价值观,是皇帝表达自己没有贪欲的合宜表现。武器类的礼物,如炮弹、火炮、刀剑与战舰模型,尤其让乾隆皇帝目不转睛,他向来对欧洲的军事科技有浓厚的兴趣。使团离京以后,含天象仪在内、一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英国礼物被留在宫中展示。
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乾隆皇帝试图以送给乔治三世的回礼来象征式地展示中国的国力,只不过马戞尔尼跟他的代表团似乎没有抓到乾隆的这点心思。
乾隆的回礼包括一些玉器,如酒杯和碗。玉是新疆的特产,而新疆就是清朝从准噶尔人那里获得的新疆土,因此玉也象征着帝国对四境的征服,但英国人对玉的起源或意义并没有太多了解。乾隆还转送了他从廓尔喀人那儿收到的一箱箱西藏特产的糖。廓尔喀人面对清朝的武力选择从西藏撤退,所以乾隆送这些糖,就是在声明清廷对西藏的控制力。乾隆十分清楚,西藏很接近英国人感兴趣的地区,但马戞尔尼似乎浑然不觉于这些礼物当中的讯息。
因此不论是对英国人或中国人来说,那些潜藏于礼物中的深意都没怎么让对方接收到,彼此都只觉得收到的礼物就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只是一系列颇为抢手的珍品。
马戞尔尼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他带的礼物本身有什么让人不满意之处,也不是因为他不磕头、不按中国礼制的规矩走,而是乾隆皇帝压根就没兴趣接受英国的任何要求。出使最后发布的、对英方来说冷言冷语的圣旨,是早在马戞尔尼还没踏上中国土地时就写好的东西。无论他带的礼物多了不起,马戞尔尼的任务都注定失败。

上一篇:1923年,德国经济混乱的场景_柏林_灯塔_饥饿_二战_三轮车

下一篇:一边大便一边召见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最高规格接待_宫廷_侍从_教皇_凡尔赛宫_法国政治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