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老照片:林徽因的“庶母”;请老外喝酒的“花酒”;上海知县_光绪_林长民_曾国藩_上海市_战争法_散文家_民国时期_历史学家
这组彩色老照片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将我们带回到了一个充满怀旧与情感交织的世界。每一张照片都如同一块色彩斑斓的宝石,熠熠生辉,让人不禁驻足凝望,探寻其中的故事。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2年,展示了林徽因的“庶母”程桂林与她的孩子们。程桂林,林长民的第三位妻子,年轻美丽,性情温柔。她怀抱小林暄,身旁站着林燕玉、林桓和林恒。她共为林家生下四子一女:林恒、林桓、林暄、林煊和林燕玉,他们成为林徽因的异母弟妹。
1920年代,前门大街的场景,其形成源于古代中国都城规划中强调的“中庸”哲学思想,特别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布局。皇权与中轴线的结合促进了商业活动的聚集,进而形成了前门大街这一繁荣地带。
黄承暄,同治十三年贡生,光绪十二至十七年任扬州府东台县知县,后于光绪十八年调任上海县知县。
罗荣光戎装像,罗荣光字耀庭,湖南乾城人,生于1833年,卒于1900年。他的一生与清朝末年的军事动荡紧密相连。作为曾国藩的部属,他起初担任把总之职,随后加入淮军,并在李鸿章的安排下前往洋枪队学习炮术,凭借其出色的表现晋升为总兵。1867年,因在镇压捻军的战役中表现出色,他荣获记名提督的荣誉,并随后被任命为大沽口协副将。1887年,他再次获得晋升,成为天津镇总兵。然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他率军坚守大沽口炮台,但不幸失守。在天津即将沦陷的前三天,罗荣光选择了服毒自杀。
清末的,一些乡绅为展现社会地位,举办了一场豪华的宴会。宴会上,琳琅满目的糕点几乎被宾客们一扫而空,显示出他们酒足饭饱的满足。在宴会的高潮时刻,他们不忘邀请摄影师记录这欢聚的场景,并特地安排了一场所谓的“花酒”,邀请了当地十个妓院的姑娘,其中不乏未成年少女。
清末时期,轿子作为贵族和富商出行的传统交通工具,仍然在社会中占据着一席之地。照片中两名赤脚的轿夫肩扛着重重的轿子,步履稳健地行走在石板路上。轿中坐着的是一位贵妇人,她身着华丽的服饰,佩戴着珍贵的首饰,尽显尊贵与优雅。而在她旁边,一名小厮衣冠楚楚,随时准备为贵妇人提供周到的服务。
民国时期的上海码头,警察承担着维护治安和打击犯罪的职责。每当从码头上岸的工人们走下船只,他们都会面临严格的检查。这些警察们身着整齐的制服,手持警棍,目光锐利地审视着每一位工人,确保他们不携带任何违禁品。
1921至1924年间的上海,和丰号米店。在马路上一眼看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堆放整齐、饱满圆润的大米。一袋袋大米被精心地码放在店内,每一层都排列得整整齐齐,仿佛经过精心设计的艺术品。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四马路”(今福州路)及其附近的望平街(今山东中路)一带,报馆、书局云集之地。其中,有正书局便坐落于此,有正书局是《时报》的附属机构,主营图书出版,它位于福州路上的一幢三层朝东楼房。底层是繁华的有正书局,而楼上则是《时报》馆和老板狄平子的寓所。值得一提的是,三楼还特意设有两间客房,名为“息楼”,专门用来接待沪上知名的文人画家,如黄炎培、史量才等。此外,报馆和书局的员工也常在此读报、聊天、休息,故得名“息楼”。
1936年2月的长征途中,王震将军(位于前排左侧第一位)与苗族群众的合影不仅定格了那个历史时刻的温暖与和谐,更体现了红军战士与各族人民之间深厚的鱼水情谊。
这组彩色老照片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与特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情感与温度。每一张照片都蕴含着一段故事,一段回忆,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些照片如同一部部时光机,带领我们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故事与情感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