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鸟类 / 日期:2024-08-04 / 浏览:82 / 评论:0

黄喉鹀
英文名:Yellow-throated Bunting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燕雀科 / Fringillidae
鹀属 / Emberiza Elegans

黄喉鹀 / Yellow-throated Bunting

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鹀。腹白,头部图纹为清楚的黑色及黄色,具短羽冠。雌鸟似雄鸟但色暗,褐色取代黑色,皮黄色取代黄色。与田鹀的区别在脸颊清褐色而无黑色边缘,且脸颊后无浅色块斑。亚种ticehursti较指名亚种色淡而上背纵纹窄;elegantula较指名亚种色深,上背、胸及两胁的纵纹粗且深。

虹膜-深栗褐;嘴-近黑;脚-浅灰褐。

叫声:鸣声为单调的啾啾声,由树栖处作叫,似田鹀。叫声为重复而似流水的偏高声tzik。

分布范围:分布不连贯–中国中部和中国东北、朝鲜及西伯利亚东南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亚种elegantula为留鸟于中国中部至西南;elegans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南部及黑龙江北部,越冬于中国东南及台湾;ticehursti繁殖于北朝鲜及邻近的中国东北地区,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沿海。

习性:栖于丘陵及山脊的干燥落叶林及混交林。越冬在多荫林地、森林及次生灌丛。

世界 现存(留鸟):中国和缅甸。 现存(繁殖地):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 俄罗斯联邦(东亚区)。 现存(非繁殖地):日本和中国台湾岛。 中国 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四川、宁夏、甘肃、贵州、云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香港和台湾等地。其中东北地区为夏候鸟,陕西、甘肃、宁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为留鸟,福建、广东、香港和台湾等地为冬候鸟,其余地区为旅鸟。 黄喉鹀雄鸟夏羽前额、头顶、头侧和一短的冠羽概为黑色,眉纹自额基至枕侧长而宽阔,前段为白色或黄白色、后段为鲜黄色,有时延伸至枕,明显较前段宽粗。后颈黑褐色具灰色羽缘或为灰色。背、肩栗红色或栗褐色、具粗著的黑色羽干纹和皮黄色或棕灰色羽缘。两翅飞羽黑褐色或黑色,外翈羽缘皮黄色或棕灰色,内侧飞羽内翈羽缘白色。翅上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棕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两道翅斑;腰和尾上覆羽淡棕灰或灰褐色、有时微沾棕栗色。中央一对尾羽灰褐或棕褐色,其余尾羽黑褐色,羽缘浅灰褐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具大形楔状白斑。颏黑色,上喉鲜黄色,下喉白色,胸具一半月形黑斑,其余下体污白色或灰白色,两胁具栗色或栗黑色纵纹,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冬羽黑色部分具沙皮黄色羽缘,其余似夏羽。 黄喉鹀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淡,头部黑色部分转为黄褐色或褐色,眉纹、后枕皮黄色或沙黄色,有时眉纹后段沾黄色,眼先、颊、耳羽、头侧棕褐色。颏和上喉皮黄色或污沙黄色,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胸部无黑色半月形斑,有时仅具少许栗棕色或黑栗色纵纹,两胁具栗褐色纵纹,其余同雄鸟。 幼鸟和雌鸟相似。头、颈和肩棕褐色具黑色羽干纹,眉纹淡棕色,背棕红褐色具黑色羽干纹,翅黑褐色,翅上覆羽具白色羽缘,飞羽具棕色羽缘,腰灰褐色。颏淡黄色,喉、胸红褐色具细的棕褐色纵纹,其余下体白色或污白色,两胁具黑色羽干纹。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脚肉色。 大小量度:雄性13-24克,雌性11-18.78克;体长:雄性134-156毫米,雌性135-155毫米;嘴峰:雄性8-11毫米,雌性8.5-12毫米;翅:雄性69-79毫米,雌性64-74毫米;尾:雄性60-80毫米,雌性60-70毫米;跗蹠:雄性18-21毫米,雌性18-21毫米。 黄喉鹀除西南亚种在中国为留鸟不迁徒外,其余两亚种均迁徒。春季最早在3月。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间、特别是迁徙期间多成5-10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多达20多只的大群,沿林间公路和河谷等开阔地带活动。性活泼而胆小,频繁地在灌丛与草丛中跳来跳去或飞上飞下,有时亦栖息于灌木或幼树顶枝上,见人后又立刻落入灌丛中或飞走。多沿地面低空飞翔,觅食亦多在林下层灌丛与草丛中或地上,有时也到乔木树冠层枝叶间觅食。 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繁殖期间几全吃昆虫。在长白山的研究,除成鸟在繁殖期间主要以昆虫为食外,幼鸟则多以昆虫的幼虫为食,主要有鳞翅目夜蛾科、麦蛾科、尺蠖科、螟蛾科、膜翅目叶蜂科、毛翅目石蛾科、双翅目食蚜蝇科。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区

发表评论 / 取消回复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