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背大尾莺 英文名:Stuak-bachel Suamp Wabler 别名:
时间:2024-08-04 15:22:05 阅读:97
斑背大尾莺
英文名:Stuak-bachel Suamp Wabler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莺科 / Sylviidae
蝗莺属 / Locustella Pryeri
描述:体小(12厘米)的栖于芦苇丛的莺。上体棕褐而满布黑色纵纹,具既长且宽的楔形尾和扩散的近白色眉纹。下体偏白,两胁及胸侧浅铜色,尾下覆羽皮黄。与矛斑蝗莺的区别在胸无纵纹。与棕扇尾莺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冠顶色浅而尾较长。
虹膜-褐色;嘴-上嘴辉黑,下嘴粉红;脚-粉红。
叫声:炫耀飞行或栖于芦苇地时发出低音的djuk-djuk-djuk鸣声。叫声为chuck。
分布范围:繁殖于日本及中国东北;越冬于中国中部;迷鸟至朝鲜。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罕见的季候鸟。亚种sinensis繁殖于辽宁(朝阳)及河北沿海。有记录迁徙时见于湖北;越冬于长江中游的湖北和江西。
习性:栖于芦苇地。惧生而隐匿。
注:过去放在Megalurus属之下(参见郑作新,1987, 1994)。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联邦(俄罗斯东亚区)。 中国辽宁朝阳(6月,可能是繁殖鸟)、河北秦皇岛(旅鸟)、湖北汉口(冬候鸟)、黑龙江扎龙和江西鄱阳湖(繁殖鸟)。 斑背大尾莺体长13-14厘米。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淡皮黄褐色,除前额和腰外均具黑色羽轴纹;头顶黑色,中央纹较宽著,羽缘皮黄褐色;眉纹白色,有时不甚明显;眼先亦为白色;颊、耳上覆羽和颈侧皮黄褐色;背具粗显的黑色纵纹,肩部黑色纵纹较细弱,下背和尾上覆羽具窄的中央纵纹;尾羽外翈与背色同,为皮黄褐色,中央尾羽具窄的黑色羽轴纹,两侧尾羽内翈淡灰褐色;翅的表面与背同为皮黄褐色,除最内侧3枚三级飞羽黑色、羽缘呈皮黄色外,其余各级飞羽概呈淡灰褐色;翅上覆羽与背同色。下体的颏、喉、胸、腹概白;两胁和尾下覆羽淡皮黄褐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微染皮黄色。 虹膜褐色;上嘴亮黑,下嘴粉红色,脚粉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12-17克;体长130-140毫米;嘴峰8-10毫米;翅♂55-62毫米,♀50-56毫米;尾♂46-63毫米,♀47-59毫米;跗蹠♂19-20毫米,♀18-19毫米。 斑背大尾莺善跳跃,不善飞行。若遇惊吓,被逼起飞时,仅飞出几米远即落入芦苇丛或草丛中。枯苇叶是该鸟主要巢材,枯苇茎不仅是该鸟巢的主要支撑物,还是雄鸟鸣唱、求偶、警戒的主要栖草。繁殖季节,多栖于芦苇丛或草丛顶端,不时地飞向空中,且边飞边鸣唱,然后又落入到原来栖枝上。 炫耀飞行或栖于芦苇地时发出低音的"djuk-djuk-djuk"鸣声。叫声为"chuck"。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