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鹀 英文名:Crested Bunting 别名: 冠鹀、凤头雀
时间:2024-08-04 15:28:03 阅读:110
凤头鹀
英文名:Crested Bunting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燕雀科 / Fringillidae
凤头鹀属 / Melophus Lathami
描述:不会被误认的体大(17厘米)的深色鹀。具特征性的细长羽冠。雄鸟辉黑,两翼及尾栗色,尾端黑。雌鸟深橄榄褐色,上背及胸满布纵纹,较雄鸟的羽冠为短,翼羽色深且羽缘栗色。
虹膜-深褐;嘴-灰褐,下嘴基粉红;脚-紫褐。
叫声:叫声为甚响而尖的pit-pit声;又于突出的栖处发出甜美鸣声,为单调重复的小节而声调下降。开始音节似喘息且犹豫,后接较清晰的结尾。
分布范围:印度、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南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华中、东南及西南的多草山坡;迷鸟至台湾。
习性:栖于中国南方大部丘陵开阔地面及矮草地。活动取食均多在地面,活泼易见。冬季于稻田取食。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和越南。 中国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广东、 四川(成都、宝兴、西昌、绵阳、会东、雅安、米易、盐源)、云南(西双版纳、泸水、腾冲、潞西、景东、元阳、贡山、澜沧)、贵州(遵义、兴义、贵定、榕江、罗甸、印江)、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南。常见于中国华中、东南及西南的多草山坡;迷鸟至台湾。 雄性成鸟(春羽):头、颈、肩、背、腰、尾以及整个下体概为黑色,并带蓝绿色金属光泽;冠羽较长,长达30毫米左右;尾上覆羽深栗色并缘以黑色;尾羽栗红,羽端黑色;翼上覆羽和飞羽鲜栗色,小覆羽具黑缘,而初级飞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先端乌黑;尾下覆羽和大腿羽淡栗褐色。腋羽黑色,翼下覆羽栗色。 雄性成鸟(秋羽):所有黑色部分的羽缘均呈橄榄褐色而扩展至全身各羽,而翼覆羽转呈黑褐色,边缘也浅淡。 雌性成鸟:上体暗褐,缘以灰色,并具宽大灰褐色纵纹;飞羽外翈,初级飞羽尖端和内侧次级飞羽暗褐,羽轴栗红;翼覆羽棕褐,羽缘浅灰;尾羽棕褐色;大多数外侧尾羽具栗红色楔状斑;耳羽和颊褐色而沾绿;下体锈黄,颈侧和两胁较暗而沾绿,喉和胸微具暗褐色纵纹。 幼鸟:与雌鸟相似,而且部分羽色也似成鸟的秋羽,但冠羽很短或无。 虹膜褐色;上嘴近黑色,下嘴基部肉色;脚肉褐色,爪近黑色,爪尖色淡。 大小量度:体重♂21-31克,♀22-28克;体长♂143-175毫米,♀134-166毫米;嘴峰♂11-14.9毫米,♀11-14.6毫米;翅♂74-85.5毫米,♀74-87.5毫米;尾♂62-76毫米,♀62-76毫米;跗蹠♂19-22毫米,♀18-22毫米。 留鸟,部分游荡。繁殖期间多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季节多结成小群。休息时停歇于电线上或树上,在无树地区,则栖于突出的圆石上。性大胆,不甚怕人,有时人可以靠的很近。春、夏期间雄鸟常站在树梢或电线上起劲地鸣叫,清脆悦耳,雄鸟叫声作“churk”声,但到春季繁殖期则发出一种似呼哨子的优美动听的声音。雌鸟在筑巢过程中也发出一种似莺类的叫声,其他时期不能听到。此鸟喜在麦田,薯地,油菜地上觅食,地面行走颇似云雀,有时也攀到树干上觅食蝉类和其他昆虫。 食物以植物性为主,如麦粒,薯类,杂草种子和植物碎片等,也吃少量昆虫和蠕虫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