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头山雀 英文名:Willow Tit 别名: 唧唧鬼子
褐头山雀
英文名:Willow Tit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山雀科 / Paridae
山雀属 / Parus Montanus
描述:体小(11.5厘米)的山雀。头顶及颏褐黑,上体褐灰,下体近白,两胁皮黄,无翼斑或项纹。与沼泽山雀易混淆,但一般具浅色翼纹,黑色顶冠较大而少光泽,头显比例较大。诸亚种略具差别–songarus的背部赭褐,两胁黄褐;stoetzneri相似但顶冠褐色;affinis顶冠褐色,下体沾粉色;weigoldicus顶冠黑褐色,下体带粉色;baicalensis上体灰,两胁仅略沾皮黄。
虹膜-褐色;嘴-略黑;脚-深蓝灰。
叫声:鼻音的dzee及tchay声,前有尖细的si-si声,且常由响而尖的tzit或 tzit-tzit导出,与沼泽山雀的爆破音pitchou成对比。鸣声随分布区域而异,基本上为相同音调的长音似duu-duu-duu-duu及s’pee-s’pee-s’pee-s’pee。
分布范围:欧洲及亚洲北部至日本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东北部及西北阿尔泰山(baicalensis)、天山特克斯流域(songarus)、中北部(affinis)、中南及西南(weigoldicus)和北方(stoetzneri)的中等海拔针叶林。
习性:似沼泽山雀但喜湿润森林。
注:Songar Tit(桑加山雀)P. m. songarus(包括stoetzneri)有时被视为独立物种(Harrap及Quinn, 1996),但肯定为montanus超种的一部分。
世界 原产地:阿尔巴尼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的、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的、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荷兰、挪威、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乌克兰、英国。 来源不确定:韩国、西班牙。 中国 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和西藏。 褐头山雀雌雄羽色相似。各亚种羽色变化较大:东北亚种的额、头顶至后颈黑色沾褐,眼先、颊、耳羽和颈侧白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灰色或褐灰色。尾褐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外翈具灰白色羽缘,羽干黑褐色,飞羽褐色,初级飞羽外翈羽缘深灰色,次级飞羽外翈羽缘灰白色,先端白色,覆羽褐色,外侧羽片具较宽的赭褐色羽缘;颏、喉污黑色,胸、腹和下尾羽淡棕褐色,腹部中央色较淡,腋羽乳黄沾棕。其余下体白色。 西北亚种顶冠褐色,下体沾粉色;西南亚种顶冠黑褐色,下体带粉色。 西南亚种头顶至后颈栗褐色,上体赭褐色,翅和尾褐色,尾具棕色外缘、翅上覆羽同背,飞羽具赭褐色羽缘。颏、喉黑色,腹棕色,颊至颈侧白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脚铅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0-13克,♀9-12克;体长♂116-143毫米,♀115-135毫米;嘴峰♂8-11毫米,♀9-11毫米;翅♂60-65毫米,♀60-68毫米;尾♂58-65毫米,♀54-63毫米;跗蹠♂16-18毫米,♀16-18毫米。 留鸟。除繁殖期间和冬季单独活动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余山雀混群,大群可多至100余只。常活动在树冠层中下部,群较松散,活动时个体间不时发出“Zi-her-her.her……’或“Zi-zi.her-her.her……”的叫声保持联系。性活泼,行动敏捷,在枝桠间穿梭寻觅食物,有时能倒悬枝头。为繁殖期间鸣声似“Diao-diao-diao-diao”或“Zou-diao.diao-diao”。 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约占84.2%,植物性食物占15.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