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鹬 英文名:Eurasian Oystercatcher 别名: 东亚蛎鹬、新疆蛎鹬、蛎鹬新疆亚种
时间:2024-08-04 15:36:37 阅读:113
蛎鹬
英文名:Eurasian Oystercatcher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鸻科 / Charadriidae
蛎鹬属 / Haematopus Ostralegus
描述:中等体型(44厘米)的黑白色涉禽。红色的嘴长直而端钝,腿粉红,上背、头及胸黑色,下背及尾上覆羽白色,下体余部白色。翼上黑色,沿次级飞羽的基部有白色宽带。翼下白色并具狭窄的黑色后缘。
虹膜-红色;嘴-橙红;脚-粉红。
叫声:联络叫声为尖厉的Kleep;也有更拖长的Kle-eap,更尖厉的Kip。炫耀时发出管笛声,越来越慢直至结束。
分布范围:欧洲至西伯利亚;南方越冬。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季候鸟。亚种osculans繁殖于中国东北沿海省份及山东,越冬在华南和东南沿海及台湾。迷鸟见于天山(新疆西部)及西藏西部。
习性:飞行缓慢且振翼幅度大。沿岩石型海滩取食,食物为软体动物,它们用錾形嘴錾开。成小群活动。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佛得角、中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冰岛、印度、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利比亚、立陶宛、马其顿、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荷兰、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斯洛伐克、索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瑞士、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门。 旅鸟:安哥拉、加拿大、刚果、埃塞俄比亚、加蓬、格陵兰岛、关岛、黎巴嫩、利比里亚、卢森堡、马尔代夫、马里、菲律宾、塞舌尔、斯洛文尼亚、多哥、乌干达、美国。 蛎鹬共有4个亚种,头、颈、上胸、上背和肩黑色,泛亮光。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基部白色;尾羽余部黑色。胸以下,包括腹部及其两侧和尾下白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中部具白色,内侧次级飞羽先端白色,翅上大覆羽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翼下覆羽皆白色。繁殖期成鸟具有鲜红色的眼环。非繁殖期成鸟和幼鸟的喉颈部或具有白色的横带。冬季和幼鸟喉具白色环带。虹膜红色(成体)或棕红色(亚成体)。嘴橙红色(成体)或暗红色(亚成体)。脚粉红色或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515-577克,♀590克;体长♂430-470毫米,♀502毫米;嘴峰♂88-97毫米,♀100-110毫米;翅♂266-277毫米,♀264-280毫米;尾♂103-117毫米,♀110-115毫米;跗蹠♂48-53毫米,♀52-58毫米。 蛎鹬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虾、蟹、沙蚕、小鱼、昆虫和幼虫等为食。常利用像刀一样的嘴在贝类丰富的海滨地带觅食,或在潮涧地带用嘴尖翻转石头探觅食物,觅食贝类时通常将锋利的嘴直接插入贝壳内。 在越冬期间蛎鹬经常发出低沉的“哼唱”,有的还会有精彩的“蝶飞”表演,这实际上是在与同伴联络或在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及领域范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