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贼鸥 英文名:Long-tailed Jaeger 别名: 黑贼鸥
时间:2024-08-04 15:40:50 阅读:89
长尾贼鸥
英文名:Long-tailed Jaeger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鸥科 / Laridae
贼鸥属 / Stercorarius Longicaudus
描述:体型略大(50厘米)的深色海鸟。中央尾羽形长。与短尾贼鸥的深浅两色型相似,但体型较小,较纤细,性较活跃,中央尾羽飘带更长(比尾端长出14~20厘米)。浅色型无灰色胸带。深色型甚罕见。非繁殖期成鸟色暗且中央尾羽延长部位短缩。幼鸟臀部的黑白色横斑较其他贼鸥明显。与短尾贼鸥幼鸟的区别在初级飞羽仅两枚有白色羽轴。
虹膜-深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在海上通常不叫。
分布范围:繁殖于北极地区;冬季迁至南方海域。
分布状况:罕见候鸟,可能出现于中国南海。香港海上有过记录。定期从中国东部沿海及台湾经过。
习性:同其他贼鸥。
繁殖期分布于北极海洋中的岛屿和北极苔原带。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繁殖地南部海洋,远至地中海、南大西洋、西非沿海和美国西部沿海,以及太平洋日本沿海和美国东部沿海。 中国分布:福建(长乐县、闽侯县)、台湾海峡、南海东沙群岛西南方、香港(春季)。 于1976年5月见于香港米埔。 原产国家和地区: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巴西、巴巴多斯、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古巴、捷克共和国、丹麦、多米尼加、厄瓜多尔、埃及、福克兰群岛、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格陵兰岛、危地马拉、匈牙利、冰岛、印尼、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马提尼克岛、拉脱维亚、墨西哥、荷兰、新喀里多尼亚、北马里亚纳群岛、挪威、帕劳、秘鲁、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所罗门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瑞士、泰国、英国、美国、瓦努阿图。 旅鸟分布:安哥拉、阿鲁巴岛、巴哈马、白俄罗斯、伯利兹、百慕大、波黑、博茨瓦纳、保加利亚、佛得角、开曼群岛、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多米尼加共和国、斐济、德国、希腊、瓜德罗普岛、海地、香港、伊朗、爱尔兰、牙买加、约旦、科威特、利比里亚、肯尼亚、马耳他、毛里塔尼亚、黑山、摩洛哥、纳米比亚、新西兰、尼日利亚、阿曼、巴拿马、葡萄牙、卡塔尔、圣赫勒拿、塞内加尔、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南非、多哥、土耳其、阿联酋、乌拉圭。 长尾贼鸥有两种色型:暗色型通体黑褐色,数量已很稀少。淡色型前额、头顶和后枕黑褐色。后颈白色,具黄色尖端。整个上体灰褐色,较短尾贼鸥淡。初级飞羽黑褐色,第二枚和第三枚初级飞羽羽轴白色。颊白色,具黄色和淡黄色尖端。下体白色,到腹逐渐变暗,有的到胸即呈淡灰色。腹和肛周,以及尾下覆羽淡灰褐色,亦有下体全白色,仅翅下、肛周和尾下覆羽淡灰褐色。尾黑色,中央一对尾羽特别长,通常较外侧尾羽长160-250毫米,显著突出于两侧尾羽,尖端较尖。 幼鸟羽色变化亦较大,头从乳白色至暗褐色,具暗色纵纹和赭色羽缘;上体黑褐色,具有比较窄的、不明显的赭白色羽缘;长的尾上覆羽白色,具有宽的黑色横斑。初级飞羽黑色,具少许或不具白色尖端。第二和第三枚初级飞羽羽轴白色,尖端褐色。第四枚初级飞羽羽轴褐色。第二至六枚飞羽内翈基部具白斑。尾羽黑色,基部白色,中央一对尾羽延长26-30毫米。颊、喉灰褐色。前颈灰色,其余下体白色而密被灰褐色横斑。 虹膜黑褐色,嘴黑色,脚灰色或暗灰色,趾和蹼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269-317克,♀269-319克;体长500-580毫米;嘴峰27-30毫米;翅♂283-326毫米,♀296-325毫米; [1] 翼展105-117厘米; [3] 尾♂275-355毫米,♀275-330毫米;跗蹠40-46毫米。 活动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游泳时头颈向上竖直,长的尾亦向上举起。飞行时常伴随着在空中翱翔和盘旋。 长尾贼鸥是一个高度领土性的物种,它会捍卫其在巢穴周围的广大区域,驱赶入侵者,攻击任何靠近的食肉动物。 捕食 主要以小鱼、啮齿类、小鸟、雏鸟、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昆虫、昆虫幼虫、植物浆果和人类废弃物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靠自己捕食,较少偷窃和抢夺其他海鸟的食物。 鸣叫 长尾贼鸥主要有三种鸣叫“kreck”、“kliu”和“kuep”。“kreck”用于俯冲攻击哺乳动物入侵其领土时,而“kliu”用于驱逐入侵的鸟类。这两个叫声也结合成更长的叫声,用于明确领土范围。 [3] “kliu”也用于幼鸟呼唤亲鸟,而“kuep”用于亲鸟呼唤幼鸟,也用于领土争端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