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有趣

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惋惜的5位明君

时间:2022-06-22 17:57:53   阅读:1161

1,汉和帝刘肇

汉和帝

东汉第四位皇帝。章和二年,即公元88年,汉章帝驾崩,十岁的刘肇即位,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当时,窦氏把控朝政,和帝没有依靠之人,而大将窦宪又出征在外,又怕他兴兵作乱,所以暂且隐忍和布局人事。

窦宪大败北匈奴后,窦氏更加骄纵,甚至纵容家奴抢劫、强抢人妻。同为九卿的窦氏父子也有了篡位之心,大臣们纷纷以死进谏。见人心已至,和帝遂采取行动。

永元四年,即公元92年,汉和帝下诏,卫戍备战,驻守南宫北宫;关闭城门,将窦氏党羽,郭璜、郭举、邓叠、邓磊处死。并收回窦宪大将军印信绶带,改封冠军侯,同窦笃、窦景、窦瑰一并前往各自封国 。在确认到达后,遂令他们自杀。

这一年,汉和帝十四岁,剪除窦氏的一系列谋划,都出自这个小孩子之手,组织之严密,用人之妥当,是汉朝最早慧的皇帝。扫平窦氏势力后,和帝开始亲政,

政治上,事必躬亲,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多次下诏纳贤。由于这时期他倚重的大臣,或年老体弱,或寿短命微,陆续退出历史舞台,人才匮乏,于是在宫廷设置了宦官职务,重用郑众参与政策制定,也为宦官干政埋下隐患。

经济上,体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诏恤鳏寡、薄赋敛,告诫官吏反省天灾人祸,并下令开垦农田,到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开垦田亩达732万多顷,为东汉之最。户籍人口达到五千多万,还不包括未在册和被瞒报的。刘肇亲政期间,东汉国力达到鼎盛,史称,永元之隆。

军事上,汉和帝先后平定数次匈奴和羌人叛乱,先后斩杀单于於除鞬,南单于安国和右温禺犊王,及叛乱者数万人。永元三年,即公元91年,汉军出击北匈奴,在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匈奴灭亡,汉匈百年战争,以汉朝大胜告终。而西逃的北匈奴残部,把中亚,欧洲搅的天翻地覆,某种意义上,这次战争也是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件。平定西域后,汉和帝遂以班超为都护,重设西域都护府。永元六年七月,班超大破焉耆、尉犁,西域五十余国归附。

外交上,永元九年,甘英奉命出使罗马帝国。使团从龟兹经中亚西亚诸国,到达今波斯湾西岸。距离罗马只一步之遥,这次使命虽未完成,但开拓了汉人眼界,增进了对世界的了解,也体现了和帝时期开放务实的华夏精神。

最后:公元106年,汉和帝病逝于章德殿,终年27岁,倘若不早逝,之后的皇帝也不会个个幼弱,导致皇权衰落。而以和帝的心智和政策,必然能重新培养匮乏的人才,宦官和外戚干政的隐患,也会得到解决,只是历史,总是这样光怪陆离,不免让人在叹息间徒留遗憾。

2,唐宪宗李纯

唐宪宗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贞元二十一年,即公元805年,李纯登基。他接手的大唐,可谓内忧外患。内部,德宗时期对藩镇的姑息,导致节度使经常叛乱,而治下牙兵,以下克上,谋杀节度时有发生。另外,部分藩镇百姓,只知节度不知朝廷,税收不上来,朝廷财政陷入危机。外部,吐蕃回纥虎视眈眈,军事压力很大。

宪宗继位后,以太宗玄宗为榜样,通读贞观开元实录,开启了元和中兴大幕。

政治上,宪宗加强相权,起用裴度,武元衡,李吉甫为相,招纳白居易等忧国忧民的大臣,肃清了朝廷政治风气,彻底压制了宦官势力,同时不设皇后,避免后宫干政。

经济上,宪宗开源节流,任用裴垍,减轻江淮赋税负担,又用李绛营田养兵,减少开支。四年间,开田四千八百顷,收谷四千余万斛,岁省二十余万缗。元和元年到五年,宪宗又先后委任李巽,李鄘,王播为度支盐铁转运使,仅江淮河岭以南盐收,每年就达700万贯。

元和六年,即公元811年,全国大丰收,一斗米只卖三到四钱,在外流民全部回到了家乡,为平定藩镇打下经济基础。

军事上,宪宗立志平藩,元和元年,西川刘辟叛乱,宪宗命神策军讨伐,大胜,刘辟被押至长安斩首。元和二年,听闻刘辟被杀,藩镇皆惧,请求入长安觐见,镇海节度李琦不应,宪宗以王锷为招讨使,三路节度讨伐,擒李琦后送长安腰斩。宪宗把其财产,用以代替浙西百姓租赋,收获民心。几场胜仗增强了宪宗信心,于是把目光转向了河朔。

元和七年,魏博节度田季安去世,鉴于河朔节度和牙兵的矛盾,宪宗采取离间怀柔策略,数月不任命,不久魏博内乱,掌权的蒋士,被亲近朝廷的田兴斩杀,宪宗遂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对六州百姓免除一年赋税,魏博收复,河朔铁三角打开了缺口。

元和九年,淮西节度去世,其子吴元济叛乱,淮西关系着河朔山东藩镇存亡,若被朝廷收复,就会被各个击破,于是各节度给予淮西军事援助。这场战役打了三年,期间,宰相武元衡被李师道暗杀,军饷又所剩无几,都未动摇宪宗决心。

元和十二年,李愬雪夜袭蔡州,擒吴元济。淮西割据三十年后收复,河朔三镇中的成德,卢龙投降朝廷。元和十三年,宪宗进攻李师道,李师道节节败退,其部下反叛,擒杀李师道及家眷。至此,宪宗完成了平藩梦想。

元和十五年,宪宗驾崩,享年43岁。死因不明。《旧唐书宪宗本纪》载,皆言陈弘志杀宪宗,史氏讳而不书。《东观奏记》中,宣宗登基后曾说,小时记得清楚,穆宗和郭氏害怕宪宗不传位,唆使宦官陈弘志杀宪宗,并不是服食汞丹而亡。

3,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

五代后周第二位皇帝。想理解柴荣,就得先了解这段历史,五代是指,唐末宋初之间,依次占据中原的五个政权,朱温的后梁,李存勖的后唐,石敬瑭的后晋,刘知远的后汉,郭威的后周。短短五十年,战争频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吃人屠城者无数,百姓没有任何喘息,而柴荣就在乱到极点时出现了。

显德元年,即公元954年,郭威驾崩,因家室皆被前朝杀害,养子柴荣继位。刚登基就提出了著名的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目标。

政治上,他清吏治,修律法,颁行《大周刑统》,对贪污欺民者一律处决。选人才,任用范质、李谷、王溥为相。又矫正科举弊端,下诏,不问资历出身,都可应招考试。同时虚心求谏,要求群臣上书言事,还点名大臣写了《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

军事上,显德元年,北汉勾结辽国扰边,柴荣亲征,大军右翼临阵脱逃的危险时刻,柴荣冒死出战,大败北汉,此战彻底稳固了柴荣的帝位。但军事上暴露的问题,也让柴荣不得不将七十余名将士斩首,着手改革军队,制定精兵战略,裁撤老弱,招民间壮士,同时注重骑兵培养,提高军队战斗力。显德二年,柴荣派向训、王景征后蜀,周军得四州。

显德二年十一月到四年,柴荣三征南唐,消灭南唐水军主力数万人,收复江淮,南唐元宗李璟遣使求和,去帝号。这次南征,震慑了南方,为北伐扫除了后患。

显德六年,柴荣北伐,步骑数万直入辽国。幽燕沿路守将不敌,均举城投降。仅四十二天,被石敬瑭出卖的幽云十六州,就收复三州,柴荣准备乘胜取幽州,却突患疾病,只得回师。

经济上,柴荣均定田赋,限制佛教,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兴修水利,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文化上,编修周太祖及后梁、后唐末帝实录,至次年撰成《周太祖实录》。又编写《大周通礼》、《大周正乐》 ,搜佚书,雕古籍,一改五代文化凋敝现象,礼乐诗书再次兴盛。

柴荣在位六年,制定了先征后蜀南唐,稳定大后方,借南方供应北上伐辽,灭辽后再平南方的大战略,当时辽皇昏庸,矛盾尖锐,幽云唾手可得,而南方孱弱,如果实现,必是再造汉唐之功。

然而,这位五代第一明君,却在三十九岁去世。他的三个十年目标,也停留在第六年。但他给宋朝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文化兴盛,经济富足,军事上尚有二十万战马和数十万精兵,可惜的是,被宋太宗赵光义败了个精光,也彻底改变了华夏历史走向,实在是令人扼腕捶胸。

4,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

第四位,明孝宗朱佑樘,明朝第九位皇帝。

说起明朝皇帝,多是喜好木工,斗蟋蟀等看似问题很大的印象,这有赖于史学界戏谑的态度,而这显然不利于历史认知。

成化二十三年,即公元1487年,明宪宗驾崩。朱祐樘继位。明宪宗留下的局面并不乐观。

内部起义不断,官僚体系臃肿,行政效率差,再加上自然灾害等问题,导致国库亏空。外部,鞑靼,小王子、毛里孩等不断扰境。

明孝宗上台后,

政治上,清除佞臣,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马的官员一律撤换,罢免以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其他被罢免者达一百多人。同时起用王恕、马文升,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并为于谦建祠。

在官员考核上,为防止徇私,改革京察,外察和大计制度,肃清了舞弊现象。为提高行政效率,规定,普通事务处理不得超过两天;多部门不能超过十天;重大事务不能超过十五天。

弘治元年,即公元1488年,明孝宗开设文华殿议政,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上下纷纷上言,马文升上书时政十五事,包括选贤能、禁贪污、正刑狱、广储积、恤士人、节费用、整武备等, 为弘治中兴打下基础。

生活上,明孝宗力求节俭,仅太监、宫女等就减少大半,宫廷开支也只有成化朝的五成。孝宗还停止各类奢靡活动。屡次下诏,禁止鱼肉百姓;多次减免税收。成化朝频繁的农民起义,到弘治朝几乎消失。

军事上,整顿武备,击败吐鲁番,收复嘉峪关以西,经略哈密。修缮长城抵御蒙古。弘治七年,颁布《佥民壮法》,规定各州县要征发民兵,由官府训练,战时补充到军队。为明朝中后期大规模募兵准备了充足兵源,后来几个战斗力强大的募兵部队,都是以“民壮”为单位。

经济上,明孝宗推行实征册制,改革开中法。实征册制,堵上了漏洞,国家收入大大增加;而开中法是明初旧制,商人在边境屯田,给国家输入粮食,就可换取食盐贸易资格,即“盐引”。

改革后,商人再拿粮食换盐引,可按照比价缴纳白银。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了利润,仅就开中法这一项,弘治朝每年的收益就是永乐朝的八倍。

而在弘治八年,全国水利工程竣工后,赋税米麦合计增至二千八百八十四万石,这个数字已接近洪武朝岁入,人口也从弘治元年的911万户增至弘治十七年的1100万户。

弘治十八年,即公元1505年五月,明孝宗病逝,享年36岁。在其治政后期,也出现河套哈密失守,文官势力坐大,宠信宦官等问题。

但对于明君的评价,要秉持褒贬统一的态度,历史上明君很多,也有各种问题,为何只对明朝诸多非议?楼主非明粉,只想说,历史不是极端走向极端的钟摆,而是在兼容并蓄中了解其实质,一味的追捧或打压,只会把真实历史埋没于偏执的狂欢之中,丧失了历史和人本该有的复杂和精彩。

5,前秦宣昭帝苻坚

苻坚

第五位,前秦宣昭帝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第三位国君。

苻坚自小就有很高的汉文化修养。《晋书》记载,八岁时就要祖父请老师,这在常人看没什么,但十六国是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期,百年乱世,礼崩乐坏,崇尚武力,其祖父苻洪甚至说,我们是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耶?在这种大背景下,苻坚的行为就显得十分异类。

公元357年,前秦皇帝苻生被杀,推举苻坚称帝,苻坚自认功业不足,自降帝号为天王。

苻坚即位时,国家混乱,加上苻生残暴,各种灾难频发,百姓苦不堪言。

政治上,苻坚整顿吏治,自上而下的清理了个遍,甚至包括皇室宗亲。同时提拔寒门,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王猛。礼治上,为培养人才,同时扭转氐族重武轻文的观念,苻坚广修学宫,招募大儒,并强制公卿以下的子孙读书。同时规定,百石以上官吏,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否则一律罢官。前秦很快出现劝业竞学,养廉知耻的风气。

经济上,公元358年,前秦大旱,苻坚下令减少自己膳食,撤销歌乐,后宫改换布衣,文武百官减少俸禄。同时下令开发矿产林木渔业,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为解决易旱问题,征调豪富童仆三万人,凿山起堤,疏通沟渠。后来再遭旱灾,苻坚又下令暂缓徭役。

几年后,前秦便安定清平。史载,长安到各州都修了通道驿亭,游人商贩十分方便。百姓有歌谣曰:“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

军事上,苻坚在王猛的辅助下,先后灭前燕,占仇池,攻前凉,取代国,平西域,统一了北方。在战争中,很少出现屠城举动,尤其对保存了数百万汉人和汉文化的前凉,苻坚采取大军逼降的策略。苻坚的仁义,和“混六合为家,视夷狄为赤子”的豪言壮语,也体现了一代圣王的格局。

但是,历史给了他机会,却没给支撑这一切的基础。氐族人口基数太少,无法形成支撑政权的贵族官僚集团。而十六国乱世,又打乱了世家基础,加上胡汉隔阂,还需时间润滑,这些豪强无法提供帮助。苻坚只能提拔王猛这类寒门。在历史进程面前,他也注定是个悲情君主。

公元383年,苻坚不听王猛遗嘱,领百万大军进攻东晋,被8万晋军击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导致前秦分崩离析,之前被苻坚善意收留的流亡之犬,姚苌,慕容垂等纷纷反叛,苻坚也被姚苌反复侮辱后绞死,享年48岁。

前秦百姓听闻,皆哭声不绝。很多人对苻坚的印象多是,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而回望遥远的乱世,苻坚作为氐族政权统治者,一扫五胡凶残气息,带着华夏圣王的信仰,让百年离乱的百姓有了几十年的安定,自己却身死国灭,葬于陕西彬县的小山村,唏嘘之余徒留感慨,饮尽千古帝王事,只留明月在关中。真是成也仁义,败也仁义矣。


上一篇:古代是如何发工资的?

下一篇:隋炀帝杨广在位仅14年,却做了4件大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