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老照片,看100年来中国人都怎么过年?
时间:2022-12-02 00:28:31 阅读:875
这是一组老照片,记录了中国人100年来过年方式的变迁,时光一去不复返,不少过年的老规矩我们可能都忘了,但还是过去过年有年味呀!
近年的春节气氛越来越淡,老北京的风俗绝大部分都已绝迹,这很令迷恋传统民俗的人遗憾。随着时代发展,春节日益淡化是个无可奈何的事。百年前的春节(当时称“过年”)与现在迥然不同,现在,让我们看看过去的老北京人是怎么样“过年”的吧。“作揖”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交礼节,自春秋时期就已流传,拜年的作揖,又称拱手礼,自明朝以后广泛应用于官俗各类社交场合。拜年时作揖要采取左手包右拳的姿势,是因为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讲究以左为尊。放盒子,那是一种把烟花和鞭炮合在一起放的种类,两者结合,彼此呼应。清时有《竹枝词》专写放盒子:“花灯彻夜是元宵,盒架高支望去遥,最怕层层分不断,连皮带骨一起烧。”一来芝麻开花节节高,麻秸不是圆形而是带棱的,风干后踩起来声音特别脆响,所以有“岁岁平安”的含义,二来芝麻秸挺直,一般总有一米多长,象征“长命百岁”;人们一边踩岁,也就一边祈祝自己一年更比一年好,能够长远地丰衣足食,“脆脆生生”地过好日子。院里撒祭灶时买的芝麻秸,尽情地在上面踩来踩去,美其名曰“踩岁(碎)”。大人小孩一齐踩岁,那芝麻秸被踩碎的破裂声尽管远不如炮仗响亮,但噼噼剥剥的十分有趣,而且与人们“岁岁平安”的愿望相合。京城中各大庙会、厂甸、白云观等处都向百姓开放,这些娱乐场所都热闹非常。也有去较远的郊区如妙峰山等处拜佛,可谓人声鼎沸。这期间也有民间花会在庙会上或街道上表演,有舞狮、踩高跷、耍中幡、跑旱船等。正月初五,这天称为“破五”,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这时妇女才可出门上街。过年初五前妇女们一般都不出家门的。清初,满清政府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时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政府对抗,于是就用“思旧”的谐音“死舅”,编唱了“正月剃头死舅舅”的民谣。时至今日,全国仍有很多地方恪守着正月不进理发店的习俗,这倒给理发师傅们每年放了一个月的“年休假”。崇文门内大街上的一个挑夫将过年用的“密供”送往订购的富裕人家老北京人过年时,孩子、大人的衣着都要焕然一新,大人要嘱咐孩子听话,相互间不许打架,成人之间也不许抬杠拌嘴,过年期间言谈话语切忌打、杀、死之类不吉祥的语言,偶然间不慎摔坏了盘碗,全家人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出“岁岁(碎碎)平安”,用以化解那不愉快的瞬间,创造一个和谐、吉祥的节日气氛,高高兴兴过好“年”。现今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华人都统一称为过“春节”,但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却一直称之为“过年”。直至1913年(民国二年)7月,民国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大总统呈上一份报告,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算起来,到今年(2018年)中国人“过春节”只有105年的历史!初一早晨晚辈给长辈拜年,要行叩拜礼,即跪拜磕头,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尤其是孩子们给长辈们磕头拜年。还行这种礼仪。当时的人们在迎接财神和灶王爷的仪式时,都要行叩拜礼,以示诚心。过年之前,小贩挑着芝麻秸沿街叫卖,为的是过年“踩祟”用。进入腊月根儿,院子地上满铺着芝麻秸,大人小孩一齐踩,那芝麻秸被踩碎时发出噼噼剥剥的破裂声,与人们“岁岁平安”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原来认为“年”就是个“祟”,是个没头没脸的大怪物,过年时就要跑来一次,必须把它撵跑,放炮仗和踩麻秸的目的都在于此。爆竹是中国特产,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每年春节 老北京饭馆售卖“元宵”。在繁华东的路边,元宵“边摇边卖”。老北京人过年时最大的乐趣就是逛庙会。庙会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老北京的寺庙多,所以庙会也多。据1930年调查,较大的庙会,城区就有20处,郊区有16处。以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花市、白塔寺庙会为最。老北京庙会不但有风味小吃,民间花会,还有各样技艺表演。老北京庙会上还经营各种百货,大到古玩字画、珠玉绫罗,小到针头线脑、花鸟鱼虫,还有许多日用之物,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每到庙会时,京城各处的百姓汇聚而来,有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有品尝风味小吃的,还有观看花会表演的,还有的就是来“逛”的。1949年初,从腊月到正月,老北京人过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春节!除夕之夜还是在民国北平市政府的管制下,到了正月初三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接管原国民党北平市政府。古城北平和平解放了!从此,北平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当年的老北京人过了一个平生最具特色的春节!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从西直门入城接管北平防务1949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简称四野)十三兵团所属第四十一军,奉命首批从西直门、德胜门、复兴门入城接管北平防务,北平和平解放。播音器中响着:“亲爱的同胞们!北平得到了真正的和平!你们早晚盼望的解放军进城了!他们带来了中国人民的光荣的胜利!……”1949.2.3.解放军入城仪式开进到前门时的情景据《中共北京历史》记载,1949年2月3日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初六,那一天北风呼啸,天气很冷。人民解放军举行了解放北平的盛大入城仪式。由上图可见,正阳门前人头攒动,呼声震天,人们翘首观望行进中的队伍,热烈的气氛融化了冬天的严寒。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41军,迈着有力的步伐,缓缓通过高大的正阳门,同时向全世界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1959年春节,北京南苑人民公社的老太太们跳起了秧歌舞1950年代,春节期间还定期举办庙会,这是庙会上的小吃摊1958年,响应爱国卫生运动号召,春节期间每个市民到大街上打扫卫生1956.01.15.报刊上吹牛说:“北京市迈进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国第一个迈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城市”,春节期间北京各界20多万人举行庆祝大会。看了以上的一系列新闻纪录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呢?点赞?还是发表点评论呢?六十年的变迁,变化真是太大了!“凭票、凭证、限额、限量”的办法供应生活必需品,是老北京人对票证时代刻骨铭心的记忆。粮票、油票、肉票、糖票、布票、工业券...,凭副食购物证按家庭定量购买的芝麻酱、粉丝、...,逢年过节,才供应少量的蛋、鱼、花生、瓜子、熟肉制品、豆制品、白糖...等等,花色虽多,数量极为有限。平日已感困苦,春节更觉艰难。春节买点水果,也不是随意的,要凭证、按家庭人口供应,品种更是寥寥无几,没有选择余地。过春节包一顿肉饺子是全家人一年的期盼。这是1962年春节京郊农民一家六口包饺子。1963年北京春节庙会.在冰场上表演大头娃娃舞。那时的庙会朴素、热情、不以赢利为目的。物资极度匮乏,山里红都没多少。春节庙会卖大糖葫芦在1964年算是新闻。1968年春节,先在“忆苦思甜”大会上吃“忆苦饭”,然后再回各家吃“年夜饭”。文革时期,吃饭前的统一行动。“早请示、晚汇报;三忠于、四无限。”1969年1月8日赴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在天安门宣誓,他们将在山村过“革命化春节”。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中国春节期间访华,北京人为他的交通出行扫雪。“票证时代”、“文革时代”是从物质到精神的完全赤贫的血色时代。1993年5月11日,在全国首个使用粮票的北京,倒数第二个停止了粮票的使用。宣告了票证时代的结束。从改革元年的一九七八年算起,荏苒辗转,至今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1978年被江青独占十年的北海公园重新对民众开放,显示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于是一些被批判了十多年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又悄悄地回到北京人的身边。能坐七个人、能拉电视机、跑上10公里、才花10元钱——思念呀。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设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这也成为北京市第一家经营快餐的中外合资企业。当年春节北京的小孩子以吃肯德基为最高的要求。1981年春节前的画摊,年画越来越少,以大美人为主的挂历充斥市场。1990年代 农民工成为新的群体,春节回家难,又爱又恨“铁老大”。1980年代全国气功热,北京的信徒在接收大师的发功这是一张当年春节活动时的存车处照片,那时北京人有私人小汽车的很少,不过这种场景,现在又因为共享单车再次出现了!老知青家园综合整理自:黄城根下微博、墙艺术、开眼视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