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有趣

张作义与中国核能:愿尽一生力量换人类幸福

时间:2024-07-08 10:20:28   阅读:177


前方高能,中国核能!

从追赶到超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攻克层层难关,登上世界核能科技创新的巅峰。

苦心孤诣,是他们在科学道路上的真实写照。

凭借着多年来对核能技术的不懈探索,他们用拼搏和奋斗诠释什么是大国工匠。

以奋斗铸辉煌,用匠心谱华章。

他们不畏艰难,不惧险阻,用科学为人类福祉贡献力量。

由舍得酒业、凤凰网、东方卫视联合出品的访谈节目《舍得智慧人物》第六季,本期对话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工程总师、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作义。

“这是大家的梦想”

1960年,清华大学原子能实验基地在北京昌平虎峪开始兴建,这座别称“200号”的小院,孕育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技术。

兴建时,200号集合了清华大学各院系几百名优秀的学生,领头人是30多岁的吕应中教授——核能研究所的第一个所长,他们要建设一座试验核反应堆。

1964年,核反应堆建成,成为中国当时教育界的一件大事。

20世纪70年代,清华200号基地完成了中国提炼原子弹材料的关键技术,为两弹做出了贡献。


80年代,王大中院士带领核研院建成了5MW低温核供热反应堆,在我国首次实现了一体化压水反应堆技术。随后,又开始启动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项目,

当时在读研究生的张作义,也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

1979年,张作义考入清华,毕业后进入核研院读研、读博。

1984年,他第一次来到200号,“这批老师们(当时)就住在山沟沟里头,然后他们要买东西要进城,当时从这进城要坐火车进去的……当时的生活条件,包括各方面条件都很差”。

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了下来?

“我觉得最重要就是理想主义者,就是想为了这个国家的高科技,原子能的高科技,来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路走来,他被王大中院士等老师所感动,“这个地方,正在爬的这座山,是大家的一个梦想,所以我希望加入这个团队,来实现它”。

27岁,张作义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前往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访问结束回国,32岁,他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2001年,39岁的张作义就任清华核研院院长。从团队中的一员变成守望人,张作义感慨,“我感觉到传承的力量。这个工作是两代几百上千号人一生的努力”。

“这个时候我觉得就看到这束光了”

2006年,张作义被任命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专项的设计师和专职技术责任人。

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首座、示范电站——面对压力,张作义带领团队开始了漫长的攻坚之旅。

多年来,张作义和同事们舍弃了一系列爱好,一起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做实验、搞科研上,最忙时甚至昼夜连转。

也正是团队成员的舍得心,才推动项目不断前进。

但除了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作为决策者,重大技术抉择时常考验着张作义的专业度和心态。

如果决策失误,损失的将是几十亿的投资,是中国会在高温气冷堆的技术研发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可能,“最怕的就是没法交代”


最后,他终于作出重大决定:在示范工程中采用传统的蒸汽透平而不是更加先进的类似于燃气轮机的氦气透平;采用小的更加简单的反应堆模块技术,两个模块并一机,实现20万千瓦的机组发电功率。

2008年,该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准,清华成为唯一牵头实施重大专项的高校。

找数据支撑、书面回答上千个问题、召开全国顶级核安全专家会议后,2009年的10月,核电站成功完成安全评审。


2011年3月1日,该项目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

然而,还未正式开工,3月11号,日本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反应堆所在厂房发生爆炸。

3月14号,国务院紧急召开会议,暂停当时还没开工的核电站,所有在建的核电站要进行安全大检查。

张作义团队迎来了最煎熬的等待时光。

“我们就是把福岛的所有的可能性放到这个反应堆上,包括飞机撞,包括海水、海啸,包括水淹、地震,包括各种设备的故障,人为的干扰等等,一个一个问题回答”。

2012年12月,国务院再次批准开工,“这个时候我觉得就看到这束光了”

“做有实践能力的理想主义者”

核能的使用一直是个争议不休的议题。

1979年3月,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约20万人撤离该地区;1986年4月,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普里皮亚季城废弃至今……

历史上发生过的核灾难,令人类对核这种看不见、又很致命的东西,抱有巨大的恐惧。

面对恐惧和质疑,各国对发展核能的态度截然不同。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德国民众反核情绪高涨,促使德国政府采取行动。2023年4月,德国关闭了最后3座核电站,结束了60多年的商业核能使用;法国则高度依赖核电供能……

“其实大家都担心安全”,核能如何安全可控地为人类利用,是几代科学家们一直以来努力翻越的山丘。


克服恐惧的最好方式就是直面它。

“人类恐惧始终是存在的,那么真正要减轻恐惧,就是你要更多地了解它”。

作为老百姓,张作义也希望“全世界最好没有原子弹”。

但他也认为,面对各国核技术的发展,“求善”也必须要有实践能力。

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核电已成为能源转型重要选项。

作为科学家,他们能做的就是,“尽我们一生的力量,使这个核能最后不会出现像福岛那样的事故,使这个核能真正的为人的幸福,为人类的生活来服务”。


2021年12月20日,张作义作为总设计师的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1号反应堆成功并网发电。

2023年12月6日,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投入商业运行,成为全世界第一座投入商业运营的第四代核电站,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前头有一座高山,没人爬上去,你有没有本事爬上去……很多人喜欢一种新的挑战”。

面对前方高山,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怀揣着赤诚,

舍弃了安逸与舒适,选择与高山为伴,与艰辛共舞。

探索未知是几代人前行的动力。

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科学家们不断越过山丘,一次次突破科学的边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他们的努力,不仅助推了科技进步,更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今天,是劳动者的节日,更是奋斗者的节日。

致敬迎难而上、知舍知得的豁达之心,致敬精雕细琢、严谨务实的工匠精神。

“做有实践能力的理想主义者”——致敬每一位默默奉献、苦心孤诣的劳动者。



敬请关注由凤凰网、舍得酒业、东方卫视联合制作的《舍得智慧人物》,5月1日,致敬那些为梦想舍得、为时代奉献的劳动者。舍得酒业始终选择以用时光沉淀老酒品质,邀您一起品老酒,学智慧,以舍得为尺,为时代求解。


上一篇:“真想整天面对大海,迷迷糊糊地打瞌睡啊”

下一篇:4月新书,推荐这11本

网友评论